首次發現圍繞年輕恒星形成行星的宇宙塵埃粒子——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見證了圍繞一顆死亡恒星形成這些微小行星的構成部分。
"這一發現是理解基本物質如何聚集在一起的一大進步," 卡迪夫大學的 Mikako Matsuura 在一份聲明中說道。
位于蝴蝶星云中的行星狀星云,是一個類太陽恒星耗盡核心中的氫而死亡后的天體死亡之花,因此它已經死亡。這種恒星的外層會膨脹到太空中,形成星云,而其超熱的核心,以 220,000 攝氏度(396,000 華氏度)的溫度輻射,被留下,成為我們所說的白矮星。
蝴蝶星云是雙極性的,這意味著我們看到兩個像翅膀一樣向外膨脹的大葉片。在它們的腰部,看起來像蝴蝶的身體,但實際上是一個從側面看到的黑暗塵埃環面。
新的 JWST 圖像,使用其中紅外線儀器(MIRI)拍攝,并輔以來自 ALMA 射電望遠鏡的數據,目標是那個中央環面。星際塵埃通常大小為 0.1 微米(一千萬分之一米),但 MIRI 在蝴蝶星云的環面中檢測到了結晶硅酸鹽塵埃顆粒,其顆粒大小為百萬分之一米。這很小,但仍然大于典型的星際顆粒,并且與在恒星和行星形成區域中發現的塵埃顆粒更具可比性。在這些區域中,塵埃粘合在一起,形成圍繞年輕恒星的行星形成圓盤,形成逐漸積聚成更大物體(最終形成行星)的卵石。大塵埃顆粒的存在是那個行星建造過程的開始。
在形成新恒星系統的分子氣體云中發現的塵埃來自前幾代恒星的死亡,當這些塵埃逐漸溢出時,它會進入形成新恒星的氣體云中。然而,制造更大的塵埃顆粒(最終成為行星的基本組成部分)的過程一直有些神秘——直到現在。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宇宙塵埃是如何在太空中形成的," Matsuura 說。"但現在,在強大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可能終于有了一個更清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