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于宇宙起源的激進新理論表明,引力波,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5年首次預測的時空中微小的漣漪,可能產生了宇宙物質,最終產生了星系、恒星和行星。
該理論旨在消除標準模型中的一系列推測性和可調整參數。 事實上,這些參數可以如此自由地修改是一個挑戰,因為這意味著科學家無法判斷宇宙起源的模型是否真正預測了對現代宇宙的觀測,或者它僅僅是適應了這種圖景。
“引力波,足以引發最終產生星系、恒星和行星的微小密度差異。”
“膨脹范式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的宇宙如此均勻和各向同性 [在所有方向上具有相同密度的相同數量的物質],并且原始密度的量子起源的波動源于標量場的真空漲落的放大。 這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原始的量子漲落正是解釋我們今天所看到整個宇宙結構的種子,”帕多瓦大學的團隊成員丹尼爾·貝爾塔卡告訴 Space.com。 "但存在一個問題:這個理論包含了太多的 '自由' 或 '可調' 參數,這些參數可以隨意調整。
“科學中過多的靈活性可能會有問題,因為它使人們難以確定模型是真正預測了某些東西,還是僅僅事后 [事后] 適應觀察到的數據。”
膨脹而不是“暴脹”
該團隊的模型始于最初的宇宙膨脹,由被稱為“德西特空間”的膨脹宇宙狀態描述,他們解釋說,它可以被認為是“ 的凝結”, 假設的粒子以類似于 是 的“信使粒子”(或規范玻色子)的方式傳遞引力 。
當其接近平衡狀態時,這種德西特時空將完全衰變,此時量子效應變得如此強烈,以至于它們導致宇宙變成一個混沌的量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