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液態水在小行星表面流動的時間比科學家們認為的要晚得多,這顆小行星孕育了近地天體(NEO)Ryugu。
這項關于在母體形成十億年后存在液態水的發現,來自于對日本的“隼鳥2號”探測器于2018年至2019年間從近地天體收集的巖石樣本的研究,這些樣本于2020年12月5日返回地球。
像陀螺形狀的Ryugu這樣的物體,長期以來已知是在大約46億年前,行星圍繞著原始太陽形成時,由外太陽系中的冰和塵埃形成的。 因此,像Ryugu這樣的物體被認為包含了來自我們行星系統黎明時期的“化石記錄”。然而,在此研究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小行星的水活動僅持續在太陽系歷史的最初階段。
因此,這項新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大約46億年前行星形成的看法,并進一步鞏固了水體撞擊原始地球并帶來水體的想法。
“我們發現Ryugu保留了水活動的原始記錄,證明流體在其巖石中移動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要晚得多,”東京大學的科學家、研究團隊成員Tsuyoshi Iizuka說?!斑@改變了我們對小行星中水長期命運的看法。 水停留了很長時間,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迅速耗盡?!?h2>Ryugu的化學失衡
Iizuka和同事們在檢測了Ryugu中的元素镥和鉿的放射性同位素后得出了他們的結論。 這很有用,因為這些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可以用作地質過程的自然時鐘。
因此,這些同位素的濃度可以與小行星的年齡相關聯。 “隼鳥2號”帶回的Ryugu樣本所含鉿同位素的量比預期的镥同位素要多。 這表明一些流體正在從小行星上的巖石中洗掉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