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開普勒-452是天鵝座內的一顆類太陽恒星,因2015年NASA宣布其擁有首顆“地球2.0”候選行星開普勒-452b而聞名。該恒星光譜型為G2V,質量與光度均略超太陽(質量1.04倍太陽,光度1.2倍太陽),年齡約60億年,比太陽年長15億年,已進入主序階段末期,正逐漸膨脹為亞巨星。其表面溫度約5,757K,金屬豐度與太陽相近,暗示行星系統可能經歷類似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開普勒-452b是該系統唯一確認的行星,軌道周期385天,位于恒星宜居帶內,接收輻射量比地球多10%。其半徑約1.6倍地球,可能是超級地球或迷你海王星,但因距離遙遠,大氣成分與表面環境仍無法直接測定。該行星的發現首次將“類日恒星+長周期宜居帶行星”的組合納入人類視野,為研究行星長期演化(如溫室效應失控風險)提供了參照。
開普勒-452系統對理解恒星晚年演化與行星命運至關重要。隨著恒星光度緩慢增強(每億年增加10%),其宜居帶正外移,開普勒-452b可能已歷數億年逐漸升溫的過程,類比地球未來命運。此外,該恒星可能存在未發現的冰巨星或小行星帶,但受觀測技術限制尚未確認。
盡管開普勒-452視星等僅14.5,需大型望遠鏡觀測,但它象征了系外行星探索的里程碑。其發現依托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凌星法,通過4年數據累積才捕捉到行星凌星的微弱信號(亮度下降僅0.02%)。未來,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或可分析其大氣光譜,檢驗潛在生物標記。這顆遙遠恒星及其行星,既承載著人類對“第二個地球”的想象,也揭示了宇宙中復雜而多樣的行星演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