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鳥神星是柯伊伯帶四大矮行星之一,2005年由邁克爾·布朗團隊發現,其命名源自復活節島創世神。作為太陽系第三亮的柯伊伯帶天體(僅次于冥王星與鬩神星),其直徑約1,430千米,表面覆蓋甲烷、乙烷和氮冰,反照率達0.82,呈現淡紅色澤。鳥神星軌道離心率0.16,公轉周期306年,近日點38.5天文單位,遠日點53.1天文單位,傾角29°,與黃道面傾斜度較高,暗示其可能受早期太陽系引力攝動影響遷移至當前軌道。
科學意義上,鳥神星的發現加劇了行星定義爭議,直接推動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其表面甲烷光譜顯示冰層中存在復雜有機物痕跡,可能由宇宙射線轟擊甲烷形成,為研究太陽系邊緣化學演化提供線索。2016年,哈勃望遠鏡發現其可能存在一顆微小衛星(暫名MK2),但后續觀測未能確認,成為未解之謎。
鳥神星的另一獨特之處在于其稀薄大氣。當靠近近日點時,表面氮冰升華可能形成臨時大氣,氣壓僅為冥王星的百萬分之一;遠離時大氣凍結為表面霜層。這種周期性相變為研究冰質矮行星大氣動力學提供了獨特樣本。
盡管視星等17.0需大型望遠鏡觀測,鳥神星仍是太陽系演化研究的關鍵目標。其缺乏顯著衛星與環系統,與妊神星、冥王星等形成對比,暗示柯伊伯帶天體的多樣性成因。作為“純凈”的甲烷冰世界,鳥神星如同深空中的冷凍實驗室,保存著太陽系早期的化學記憶。這顆孤獨的矮行星,以其極寒與寂靜,持續挑戰著人類對太陽系邊緣的認知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