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NGC 6826因"眨眼效應"聞名——直視時中心白矮星(視星等10.4)使星云不可見,余光觀察時星云突然顯現。這種獨特現象源于人類視網膜的中央與周邊視覺對亮度的敏感度差異。
科學價值:
雙層結構動力學:
內層高電離區([O III]藍綠光,膨脹速度每秒30千米)
外層低電離暈(Hα紅光,前身星紅巨星時期拋射)
中心星特性:
表面溫度5萬K,質量0.6倍太陽
檢測到周期性亮度變化(脈動白矮星候選體)
距離爭議:蓋亞衛星數據(2,200光年)與傳統膨脹法(3,800光年)存在差異
需6英寸以上望遠鏡觀測,其緊湊明亮的核心(銀河系行星狀星云中表面亮度前三)是研究恒星晚期質量損失的理想樣本。這片星云以"宇宙眨眼"的獨特互動,展示了天體觀測中生理光學與天體物理的奇妙交匯——既是公眾天文教育的經典目標,也是理解低質量恒星死亡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