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創生之柱是鷹狀星云(M16)內標志性的星際結構,1995年哈勃望遠鏡首次拍攝其可見光影像,成為宇宙美學的象征。這三根高聳的塵埃氣體柱(最高達5光年)由分子云在年輕星團紫外輻射與星風侵蝕下形成,柱體內包裹著新生原恒星,是恒星誕生的宇宙搖籃。
科學意義上,創生之柱揭示了恒星形成的反饋機制。大質量恒星(如M16中心的O型星)釋放的強輻射電離周圍氣體,形成電離氫區(H II區),同時壓縮分子云觸發新一代恒星形成。2015年,哈勃望遠鏡紅外成像穿透塵埃,揭示柱體內數百顆原恒星,印證“恒星誕生于混沌”的理論。
爭議曾圍繞其存續狀態——X射線觀測推測超新星沖擊波或已摧毀部分結構(約6,000年前),但2022年韋伯望遠鏡中紅外圖像顯示其形態完整,塵埃溫度梯度與新生恒星噴流清晰可見,暗示破壞進程可能慢于預期。多波段對比顯示,可見光凸顯電離氣體輪廓,紅外光則穿透塵埃暴露內部恒星,為研究云柱演化提供多維視角。
作為恒星形成的宇宙課堂,創生之柱以動態平衡詮釋毀滅與創生的共存。其壯麗結構既是紫外輻射的雕刻品,也是引力坍縮的孵化場。這顆跨越光年的時空化石,在哈勃與韋伯的凝視下,既見證恒星的誕生序曲,也預演著自身的消散終章,永恒演繹著宇宙物質循環的壯美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