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土星狀星云是行星狀星云中的結構典范,1782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其名稱源自兩側延伸的“環柄”結構形似土星環。哈勃望遠鏡揭示其三維形態為雙極橢球體,中心白矮星(表面溫度55,000K)的恒星風與古老拋射物質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分層電離區。
科學亮點:
動力學藝術:
赤道區致密氣體環(速度每秒25千米)
兩極高速噴流(每秒100千米)產生X射線激波
化學指紋:
富氮外層(紅色)與富氧內層(藍綠色)的層狀分布
檢測到罕見氬離子輻射,揭示前身星核合成歷史
光學幻象:地球視角近乎側向觀測環柄,實際為三維氣體環的投影
需8英寸以上望遠鏡分辨環柄結構,其對稱性成為研究恒星晚期質量損失的基準。這片星云以宇宙級的“行星光環”幻象,詮釋著恒星死亡時的精密物質拋射——既是引力與輻射的平衡之作,也是銀河系重元素播撒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