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WASP-12b是宇宙中已知最極端的系外行星之一,2008年通過廣角行星搜索項目(WASP)發現。它圍繞類太陽恒星WASP-12以僅0.023天文單位的距離公轉(不足水星軌道的1/10),軌道周期僅1.09天,表面溫度高達2,200°C,是典型的“超熱木星”。潮汐力將其拉伸為橄欖球狀,并引發劇烈的物質流失——每年約損失6×101?克大氣,形成彗星狀尾跡,預計數百萬年后將被恒星完全吞噬。
科學意義上,WASP-12b是研究行星毀滅過程的天然實驗室。哈勃望遠鏡光譜分析顯示其大氣富含碳元素,甲烷與一氧化碳比例異常,暗示碳氧比超過太陽系標準,可能形成石墨或鉆石雨。其極端高溫導致大氣層高度膨脹,反照率僅0.06(比煤炭更暗),成為已知最黑暗的行星之一。
2017年,觀測發現其軌道周期正以每年29毫秒的速度縮短,證實潮汐耗散導致軌道衰變,為恒星-行星相互作用模型提供了直接證據。此外,其凌星時紫外光譜顯示恒星吞噬行星物質的激波現象,為研究吸積過程提供了獨特視角。
盡管無生命可能,WASP-12b的“死亡螺旋”深刻揭示了行星系統的動態演化。作為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的重點目標,其大氣化學與物質逃逸機制的研究,將深化人類對巨行星晚期演化的認知。這顆瀕臨毀滅的熾暗行星,以暴烈之姿演繹恒星與行星的終極博弈,既是宇宙殘酷美的縮影,也警示著天體命運的不可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