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簡介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衛星,直徑約3,474公里(約為地球的1/4)。其形成最被廣泛接受的假說是“大碰撞說”——約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撞擊原始地球,拋射出的物質凝聚形成月球。
月球不發光,僅反射太陽光,其視星等隨相位變化:滿月時可達-12.9等(比木星亮200倍),而新月時不可見。由于軌道傾斜(約5°),月球每月穿越不同的黃道星座,赤經赤緯快速變化,每日移動約13°。其角直徑因橢圓軌道而變化,近地點時比遠地點大14%,形成所謂的“超級月亮”現象。
月球的最佳觀測時間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此時陽光斜射月表,撞擊坑(如第谷坑)和月海(如靜海)的陰影對比強烈。小型望遠鏡即可分辨環形山和山脈,而肉眼可見的月海實為遠古火山熔巖平原。月球潮汐鎖定地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近側”),但天平動現象允許觀測到約59%的月表。
作為人類唯一登陸的地外天體,月球仍是深空探測的關鍵跳板。其無大氣、低重力和豐富氦-3資源,使其成為未來月球基地的理想選址,而對其地質的研究亦有助于理解早期太陽系的撞擊歷史。